首页 > 考研
题目内容 (请给出正确答案)
[主观题]

用极限法测定差别阈限时,在每次渐增系列实验中,其阈限的下限值应取A.第一次非正到正的对应值B.第

用极限法测定差别阈限时,在每次渐增系列实验中,其阈限的下限值应取

A.第一次非正到正的对应值

B.第一次非负到负的对应值

C.最后一次正到非正的对应值

D.最后一次负到非负的对应值

查看答案
答案
收藏
如果结果不匹配,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
您可能会需要:
您的账号:,可能还需要:
您的账号:
发送账号密码至手机
发送
安装优题宝APP,拍照搜题省时又省心!
更多“用极限法测定差别阈限时,在每次渐增系列实验中,其阈限的下限值…”相关的问题
第1题
用极限法测定差别阈限时,在每次渐增系列试验中,其阈限的下限值应取A. 第一次非正到正的对应值

用极限法测定差别阈限时,在每次渐增系列试验中,其阈限的下限值应取

A. 第一次非正到正的对应值 B.第一次非负到负的对应值

C.最后一次正到非正的对应值 D.最后一次负到非负的对应值

点击查看答案
第2题
用极限法测定绝对阈限的反应变量时,要求被试表示的方式是()。

A.心算计数

B.表情暗示

C.口头报告

D.动作手势

点击查看答案
第3题
用由底向上渐增式方式对软件进行测试时,需要为每个模块准备一个主模块,它的作用是调用被测的模块。()
点击查看答案
第4题
一种商品的价格上涨或下降1%-2%时,消费者可能毫无察觉。但如果变幅达10%以上,则会立刻引起消费者的注意,这是心理学上的()在起作用。

A.绝对阈限

B.绝对价格

C.差别价格

D.差别阈限

点击查看答案
第5题
在下列情况下的分析测定结果是偏高,偏低还是无影响?(1)pH=4时用铬酸钾指示剂法测定Cl-;(

在下列情况下的分析测定结果是偏高,偏低还是无影响?

(1)pH=4时用铬酸钾指示剂法测定Cl-;

(2)用铁铵矾指示剂法测定Cl-时,未加硝基苯或未进行沉淀过滤;

(3)用铁铵矾指示剂法测定I-时,先加入铁铵矾指示剂,再加入过量AgNO3后进行测定;

(4)试样中含有铵盐,在pH=10时用铬酸钾指示剂法测定Cl-

点击查看答案
第6题
挖坑灌砂法经常用于施工现场测定基层、砂石路面及路基土的各种材料压实层的密度和压实度。在一条
二级公路路基施工现场,检测人员用该方法测定路基压实度以检验施工质量,获得的检测数据经过计算得出该试验点土的湿密度1.95g/cm3,含水率19.8%,已知该土最大干密度为1.75g/cm3,请根据上述条件完成下列问题。

1.挖坑灌砂法需要用到的仪具和材料包括()。

A.玻璃板

B.台秤

C.比重计

D.烘箱

2.以下描述属于灌砂筒下部圆锥内砂质量标定步骤的有()。

A.在灌砂筒筒口高度上,向灌砂筒内装砂至距筒顶的距离15mm左右为止

B.不晃动储砂筒的砂,轻轻地将罐砂筒移至玻璃板上,将开关打开,让砂流出,直到筒内砂不再下流时,将开关关上,并细心地取走灌砂筒

C.收集并称量留在玻璃板上的砂或称量筒内的砂,准确至1g

D.取走基板,并将留在试验地点的量砂收回,重新将表面清扫干净

3.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计算得到该试验点路基压实度为()。

A.89.7%

B.93.1%

C.107.4%

D.111.4%

4.灌砂法测定密度过程中,下列会影响测定结果的操作包括()。

A.更换了测量用砂而没有再次标定砂的松方密度

B.开凿试坑时飞出的石子未检回

C.所挖试坑的深度超过了测定层

D.从试坑中取出的量砂直接用于下一次试验

5.由于压实后的路基较硬,检测人员所挖试坑截面为上大下小,则压实度结果()。

A.偏小

B.偏大

C.无影响

D.无法确定

点击查看答案
第7题
用烘干法测定土壤含水量时,田间取样点数的多少在生产上多以5点为宜,在科学实验上,一般一个小区为一个采样点。()
点击查看答案
第8题
在确定材料的许用应力时,脆性材料的极限应力是()

A.屈服极限

B.强度极限

C.弹性极限

D.比例极限

点击查看答案
第9题
简述差别阈限在营销中的应用。

点击查看答案
第10题
用铁铵矾指示剂法测定0.10mol/L的Cl-,在AgCl沉淀存在下,用0.1moI/LKSCN标准溶液回滴过量
的0.10mol/LAgNO3溶液,滴定的最终体积为70ml,[Fe3+]=0.015mol/L。当观察到明显的终点时([FeSCN2+]=6.0×10-6mol/L),由于沉淀转化而多消耗KSCN标准溶液的体积是多少?(MFeSCN=200)

点击查看答案
退出 登录/注册
发送账号至手机
密码将被重置
获取验证码
发送
温馨提示
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,请点击购买搜题卡。
马上购买搜题卡
我已购买搜题卡,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
重置密码
确认修改